Wednesday, November 08, 2006

Web 2.0時代Blog 行銷入門


Web 2.0時代Blog 行銷入門

工商時報/工商經營報/產業決勝/D2版 詹佳偉
2006/11/8

作者:詹佳偉
台灣叫做「部落格」、大陸叫做「博客」的blog,是一種門檻非常低、讓每個人在網路上自由發表文章的機制。
blog的出現,改變了人們獲得資訊、使用媒體的習慣。目前全世界有數千萬個blog網站,而且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加中;光台灣可能就已經數以十萬計。在這麼多作者的貢獻和彼此分享激盪之下,許多新的技術、發表、結盟方式也陸續出現,讓部落格變成許多人投入研究、發掘商機的熱門目標。
從媒體的角度來說,blog讓一般大眾擁有自己的發聲管道,原本每天退稿接不完的作者可能一夕成為明星,媒體也不再是每件新聞的第一線;更重要的是數千萬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排列組合關係。
對於行銷主管而言,這些以天文數字計算的可能性正是肥沃的樂土;只要找對切入點,要匯集全世界的目光、引發如潮好評(當然也可能是惡評)、即時獲得市調結果和用戶回應、減少顧客教育和服務支出、以較低的成本散發產品訊息,技術上都並不困難。
然而,許多過去的行銷智慧在這塊沃土上並不盡然適用、新舊方式之間的斷層也往往比想像中大。什麼產品適合透過blog行銷?為什麼?blog架在哪裡?誰有權說話?如何讓其他blog為我發聲?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?自己需要準備哪些資源?
與傳統的行銷門派相較,blog行銷(或是廣義的「網路行銷」)比較接近「關係行銷」(Relationship Marketing);不同的地方在於網路是編織好的關係結構,想利用的人必須著眼於如何讓它為己所用、並且看到效果,而不是自己建立從無到有的關係網路。
乍看之下blog行銷比較省事,因為「建立關係」往往是最費力、最花錢的事情;但blog行銷的吃重之處,在於自己建立媒體(相較於過去花錢運用媒體)、並且長期維繫這個網路上的關係。

以下就用經過大幅簡化的範例來說明:
範例一:
A公司有產品要上市,於是行銷人員在發表前弄好預算,建好blog 網站、貼了幾篇新聞稿。為了保險,另外花錢在媒體上登廣告打blo g網址、再買了一些電子郵件名單發廣告信,希望大家來看產品訊息。
由於A公司沒有指定專人負責內容,所以未經授權的行銷人員不敢擅自回答顧客問題,只好找產品經理溝通、再取得老闆同意,幾天後才貼出答覆。

範例二:
B公司也有產品上市,但幾個月前就架好網站、與入口網站、使用者團體、意見領袖等對象談好合作、分派管理所需的職權和資源、告知相關人員和經銷商,開始發布消息、對外宣傳網址、設計活動,隨時檢視反應和評語、根據評語改善產品或解答疑惑、將好評列為宣傳資源等等。
由此看來,B公司使用的資源並不一定比較多,但成效應該會比A公司好。也許銷售結果不一定比A公司出色(這是任何行銷策略無法打包票的事情;何況還有定價、通路等好幾個行銷上的「P」不在涵蓋範圍之內),但可以確定的是B公司在客戶服務與滿意度、以及企業形象方面會有一定的收穫;將來顧客在搜尋同類產品資訊時,也能找到促成購買決策的結果。
上述做法都只是blog行銷的初步而已。要善用這項資源,還有許多功課要做、許多觀念要轉變;然而在進入門檻之後,就會發現面前有一座寶山。只要分配合理的資源和時間、善用技術的組合變化、遵守網路遊戲規則,就應該能夠得到理想的報酬。
(作者為美國紐約市立大學MBA;目前從事行銷顧問與翻譯工作,並以「傅瑞德」為筆名在網路上發表作品。個人網站:http://fredjame.com/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