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真看待廣告市場縮水的現實
認真看待廣告市場縮水的現實
工商時報/工商經營報/經營知識/D3版 邱莉玲
2007/1/4
可能創下近20年來的谷底,不管是雙卡風暴或是國際企業縮減廣告量所致,廣告業都應該重新檢視台灣市場結構性的改變,拿出新的因應對策。
不只是慘,今年廣告業可能盪到近20年來的谷底?!往好處看,若現在築底完成,明年可望回升;往壞處看,若大環境不變,該是認真看待市場縮水的現實了。
據潤利公司5大媒體廣告量統計,繼去年廣告量衰退將近5%之後,今年前10個月廣告量仍較去年同期衰退1%以上;再看尼爾森3大媒體廣告量調查,台灣過去12個月(去年10月至今年9月)廣告量衰退幅度達4%,是亞太區唯二衰退的國家之一(另一個是紐西蘭)。
雙卡風暴刮走消費意願
奧美廣告公司總經理李景宏指出,雙卡風暴不僅影響銀行業的廣告意願,廣告量少了一半以上,卡奴原本就是消費意願強的族群,他們的消費力驟減,連帶波及汽車、百貨、手機等產業的買氣,加上景氣低迷、對未來的不確定性,連有錢的人花錢也變得保守,整體民間消費力掉得厲害,在這種情況下,目前多數企業是處於廣告預算緊縮的狀態。
再來,有消費力的人數也少了,凱絡媒體公司總經理朱詣璋分析,如果M型社會存在台灣,經濟寬裕、25到35歲中間層正逐漸減少,有一定比例的人移到大陸,將對市場結構產生影響,具體例子如汽車業,新車銷售衰退、租車和二手車貨源增加,許多人賣掉車子改用其他代步工具因應。
細看傳統上廣告量大的產業,如汽車、銀行、電信,李奧貝納廣告公司總經理黃國燦表示,這些產業拚業績都在打促銷割喉戰或是做保守經營,像汽車業績掉3、4成,卡債重創銀行消金業務等,都導致廣告總量一下子縮掉了,只剩領導品牌如中華電信,不斷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往前走,以及新增了保險業可以做基金的廣告宣傳。
不僅如此,洗潤髮品、食品飲料、電器等廣告量也都少了,貝立德媒體公司企劃本部副總經理盧炳勳認為,這跟製造業比較務實,做多少生意編多少廣告有關之外,也受到目前電視媒體收費採用保證CPR P辦法,湊不足收視率就不用多花錢,以及媒體費用挪做通路推廣的影響。
據推測,以往廣告主9成預算都交到廣告代理商手裡,現在可能只剩4成,廣告的影響力變小了,許多預算流向非大眾媒體廣告,對廣告公司、媒體公司來說,能否開發出最適合廣告主的全傳播溝通組合,是做不做得成生意的關鍵之一。
這些產業裡的大型企業如寶僑、統一、聯合利華、台灣萊雅、台灣花王、中華汽車、裕隆汽車等,向來都是排名前10大的廣告主,據潤利統計,今年前10個月這些大企業的媒體廣告量都明顯衰退,寶僑、聯合利華更少了3成以上,只有少數例外,台灣留蘭香成長25%、福特六和汽車成長7%。
國際企業縮減廣告量
國際性企業收手縮減廣告量,這2年對在台灣的廣告公司衝擊尤其大。以往國際企業在各個市場各自衝刺,現在許多改為中央集權統一運作,把資源拿去照顧大陸這個回收、利潤都更大的市場,在採取大中華區預算的概念下,台灣的廣告主控權、廣告量都在縮小。
此消彼長間,據潤利調查,台灣今年前10月還是有建築、彩視、口香糖、廚具、蔬果飲料、房屋仲介等少數產業的廣告量有成長。
建築業算是異數,按理應該跟經濟成長呈正比,不過這一年景氣低迷,建築業廣告量卻成長近1倍,盧炳勳推測,銀行低利鞏固房貸市場,建商訴求買房可保值理財,以及力推小豪宅、數位居家、炒作高鐵等議題,都是促使建築業廣告量成長的原因;今年許多推案都是投資型房地產,李景宏認為,跟消費者對未來的預期也有關。
展望明年,廣告圈仍看好少數產業的廣告量有成長的機會,但整體看,在消費保守、人口外移的氛圍下,明年廣告市場盤整、持平的機會大。
明年市場盤整持平機會大
包括基金、營養補充品、資訊娛樂類,都是廣告圈較看好明年廣告量會成長的業別,若是3G手機降價、內容增加,明年下半年電信、手機廣告可望多起來,沉寂1年多的金融業,在打呆告一段落後,會不會回復行銷活動活絡市場也備受關注。
換個角度思考,黃國燦指出,廣告業在成熟市場裡要追求成長主要來源有2個,一是新投入的品牌增多,如威寶開台投入3G市場,一是現有品牌的擴大,例如排名2、3的品牌想辦法讓自己變成第1,不過這些都因為目前市場處於盤整期,相關廠商釋出的廣告量有限。
廠商如果看好市場,通常會採取攻勢先投資廣告,現階段由於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,所以廠商採取守勢的多,李景宏表示,即使此時國際品牌把資源拿去支援大陸市場,正是本土品牌可以趁隙搶市占率、品牌排名之際,也少見本土廠商有積極的作為,反倒像Moto手機、遠傳電信等,基於競爭導向仍維持一定廣告活動,肯德基速食連鎖這類力推新品帶動業績成長的業者,會持續傳播商品訊息跟消費者溝通。
再從消費者面來看,股市是觀察消費信心的指數之一。此外朱詣璋提醒,卡債風暴點醒許多消費者,使他們更在乎、更斤斤計較,整個消費型態回歸理性,舉汽車業為例,去年銷量51萬輛創下10年來高點,今年銷量卻跌剩35萬輛,回到2001年谷底,短短1年間落差16萬輛,明年車市預估也只有38萬輛,顯示跟人口、市場結構改變有一定關係,該是業界認真看待台灣市場規模縮小的時候了。
李景宏也認為,之前市場經歷一段榮景,使業界都是用成長的想法切入,這些年台灣市場變動太劇烈,消費力外流、廠商外移,隨著買賣雙方態勢逐漸穩定,只要大環境不變,市場會留在現狀,長期看,廣告業面對新的市場秩序必須拿出新的對策。
更多新聞請看「工商時報」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