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新從問有趣的問題開始 問好問題會帶來創新的思考
創新從問有趣的問題開始 問好問題會帶來創新的思考
工商時報/經營知識/D3版 劉順仁(台大管理學院競爭力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)
2006/12/15
不論是科技、流程或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都可能為顧客創造獨特價值。
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(World Economic Forum,WEF)從1979年起開始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,該報告評比的結果一直為各國政府及企業領袖重視。台灣之所以一直能在該項評比中表現傑出(2005年名列全球成長競爭力第5名),主要是靠著在「技術創新」項目中取得高分。
WEF衡量「技術創新」最主要的方式,是計算該國平均每百萬人每年在美國所登記的專利數目。台灣每年所取得的平均專利數,這幾年都名列全球前5名。但專利數量多,並不代表專利品質高或者影響力大。此外,如果以引用率前1%頂尖科學論文的發表成果而言,台灣目前佔全球約0.6%左右,仍遠遠落後美國(約50%)及歐洲的先進國家(如瑞士、英國及北歐國家)。可見在追求創新之路上,台灣仍然必須加倍努力。但是要如何鼓勵創新呢?我認為還是必須由根本做起─從小培養個人問有趣問題的習慣。
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艾薩克‧拉比(Isidor Isaac Rabi, 1898-1988),以發明可以記錄原子核磁性的共振方法著稱於世,這項發明後來被運用來設計原子鐘。當有人問他在科學上能不斷創新的秘訣時,他回答:「主要必須歸功於我的母親!」拉比是個猶太人,大多數的猶太家庭都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,母親們每天通常都會習慣性的詢問子女功課是否做完,成績是否優良。但是拉比的母親十分另類,每天拉比回家時,她固定說:「艾薩克,你今天在學校問了些什麼好問題呢?」因此,拉比的童年沈浸在每天向母親描述「好問題」的興奮中,而問好問題會帶來創新的思考。
愛因斯坦曾說過,如果只有1個小時可以使用,他願意花55分鐘去想什麼是最棒的問題,而在剩下的5分鐘,他就可以容易的想出正確的答案。根據心理學的研究,一個兒童每天平均會問大約125個問題,一個成年人卻只會問大約6個問題。
因為一個人成年後好奇心會迅速遞減,他們比較關心如何回答問題,而不是如何問問題。他們在進入社會工作時,甚至常會被上司要求貫徹「執行力」,而不要提出太多的問題。為了克服一般人這個通病,剛去世的管理學大師彼得‧杜拉克,喜歡問高階經理人下列最基本的問題:「誰是你的顧客?」「什麼是你的生意?」這些問題逼迫經理人面對管理活動的本質,進而產生創新的思考。
台灣目前正努力的由效率型經濟(efficiency economy)轉型到創新型經濟(innovative economy),而創新型經濟中的核心能力是能夠為顧客創造獨特的價值(unique value)。這種獨特價值除了來自於科技的創新外,也可以是流程創新或者是商業模式的創新(例如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,或者是蘋果電腦的iPod)。而我認為培養在各個領域中能夠問「有趣」問題的人才,是提升台灣創新能力緩慢但是堅實的有效作法。
更多新聞請看「工商時報」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