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December 26, 2006

反皮草併發症

2005/02/06 [中時晚報/焦點話題/02版]《社評》【時報】  

動物社會研究會日前公布動物被以殘忍方式宰殺,割取毛皮,做成皮草的畫面,讓社會頗感驚悚,然而接著公布穿過皮草的藝人、政治人物等社會名流的名單而大加撻伐,卻引來爭議。  

以殘忍手段割取動物毛皮當然應加批判,毋庸置疑,可是公布穿戴皮草黑名單,讓社會來公審,不但有失厚道,且模糊焦點,不見得有助於反皮草的落實。對於動物慈悲,卻對人類苛責,其實有若干邏輯上的矛盾。對於動物與人類都應具備同理心,如果有人類因無知助長對動物的殘殺,應動之以情,說之以理,俾能結合更多社會人士一起反皮草,而非以不周延,任意指名的手段製造公眾標靶、全民公敵,而產生更多的嗔恨、對立,又是另個惡性循環的開端。  

試想,除了被點名的公眾人物穿戴皮草,對於那些名單外的消費者又如何看待?假使名單外的消費量占較大比例,而對公眾人物的威嚇又起不了引導作用,那這樣的指名批判也只有滿足反皮草運動者在媒體的曝光度而已,對反皮草有何裨益?  

對於反皮草而言,應訴諸社會更廣泛地關注,更深層地思維,譬如究竟反皮草是從保護動物的觀點出發,或生態保育的觀點出發?前者泛指包含養殖的各類動物,後者則僅涵蓋稀有動物,人類與動物的相對待關係的調整,究竟以反皮草為範疇,還是擴及對動物各種用途,甚至發展到極致,鼓勵茹素不殺生,應有層次的探討,否則光列黑名單批判,讓社會反而混淆了對反皮草運動的定位。用殘忍手段割取毛皮不人道,宰殺動物食用,又何嘗慈悲?  

媒體在報導類似題材之時也不乏該自我檢討之處,正如藝人伊能靜的不平之鳴,在他們穿戴皮草參加時尚派對時,媒體往往吹捧惟恐不及,對於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名單之後反而見獵心喜,爭相呼應,其中褒貶尺度在哪裡?顯得模糊不清。  

我們的社會原本人文素養不足,屬於一個淺碟型的體系,任何話題也很容易流於情緒化與偏執,藍綠對峙的政治話題如此,反皮草的社會話題亦復如是。媒體如果未運用專業能力予以過濾,則會助長淺薄思考的蔓延。過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險套與壯陽藥業者公布的性調查,充滿誇張與吹噓,媒體往往生吞活剝,照單全收,儼然成了業者的傳聲筒與行銷工具。堅持本位立場,缺乏自我反省、自我節制的能力,是這個社會的通病,動物保護團體與媒體在這回反皮草運動的出發點上固無可厚非,可是對於分寸的掌握與專業道德的執持,恐怕還有諸多自我檢討的空間。 

這次反皮草話題所醞釀的社會併發症,充分凸顯了這個社會進化上的空門,反皮草運動值得再強化,社會理性的提升何嘗不然?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