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turday, December 02, 2006

說穿了,我們其實不懂品牌(上)

說穿了,我們其實不懂品牌(上)

廣告Adm雜誌2006年11月號 第186輯 文/錢大慧
2006/12/1

根除血液中製造商的DNA10月初BenQ宣佈明將不再繼續投資德國手機子公司,決定放棄併購還不到1年的西門子手機公司,而更早一些,在8月下旬,宣布要將品牌、代工切割,李焜耀表示台灣投資人與媒體都不懂品牌,「在台灣談品牌就像對牛彈琴」。

我們這些不懂品牌的牛,特意對號入座,現在試試看對人彈琴。

策略上的製造商心態

我們認為既然BenQ源自於Acer這個母體,因此血液中的DNA也完全複製了過來,想瞭解BenQ,必先瞭解Acer。

在1984年成立現在明基電通的前身明基,主要生產顯示器等周邊設備,在1987年宏將創始的英文品牌名Multitech改為Acer,發動一場全球品牌重塑計畫,1993年明基以「Vuego」品牌顯示器在國內銷售,但成績並不十分出色。1995年,在宏集團再造計畫下,宏基集團統一主打Acer品牌,Vuego因此走入歷史,明運用Acer品牌生產週邊設備,2000年把中文名從「明電腦」改為「明電通」,在2001年12月更將Acer分出去成立BenQ,從此獨立成為另一個品牌。

首先從大方向來看,算了算,宏從Multitech而Acer,明則從Veugo,而又Acer,最後BenQ獨立,不到20年間這樣的變化,我們認為其實台灣廠商對品牌的塑造技術還是有缺憾的。從品牌大策略來看,如果2001年分家是對的,那麼1995年宏集團再造計畫下的合併就是錯的,因為享用眾多不同產品線的商品去強打一個品牌,反而容易造成消費者失焦,與品牌塑造的基本原理其實是違背的。

再說台灣廠商一直沒有將製造廠商名與品牌名確實區分,品牌不必也不用跟著製造廠商名吧!比如說寶鹼是製造商公司名,其它如飛柔、海倫仙度絲等是品牌名,我們沒有看到寶鹼牌洗髮精,也沒看過P & G香皂;再說如果作到製造商名與品牌名確實區分,事實上,儘管製造商的合併或股權變動等各種變動,品牌依然可以不動如山,不受影響,只要維持其原有價值即可,事實上在商業史上許多大的購併案其著眼點均在品牌,而非其製造工廠。換句話說,品牌塑造其實是一場在消費者心中的戰爭,真正的差異化商品還是可以在同一個製造廠生產,出廠時掛不同品牌。

再者如果還要說高科技廠商與一般消費品廠商不同,有其特殊的背景,有這種想法的人,自己要先弄清楚,現在PC產業或商品在消費者心目中,是否還是純然屬於高科技,或是已偏向家電類,某些高科技商品可是會變動的。

廣告表現上的製造商的心態

策略上的思考通常會在廣告表現上反映出來,首先我們看到的是,缺乏長遠的規劃,也就是將廣告視為花費,而非投資。心態上視為花費,所以我們看到廣告累積印象的效率比較不好,不同年份的廣告,除了掛的商標相同,創意與畫面的安排並無連貫性。而當在1992年製作shadow campaign時候更傳出,想要投資廣告公司,幸虧沒有真作,因為如果真投資了,這家廣告公司大概接不到其它資訊廠商的案子,永遠只能當in-house。

而在廣告中更是三不五時提醒目標對象,我是個製造商,我甚麼都做,比如以下3個例子:

1996年的兩則廣告:

主標:在一個瞬間起落的產業裡,了解背後有誰比較好。
文案:宏基,成立20年,我們最近check了一下,大約有60億美 元的強壯程度

主標:許多電腦公司不製造零組件,你會懷疑他們去哪弄到的吧
文案:如果要把事情做對(如像主機板、監視器、光碟機等),我們會說那就自己做,我們是自己做的。

1998年的一則廣告:
主標:配備P2 CPU的單電池的宏筆電能把你帶到哪裡?比其它競爭者遠多了,你對世界第3大的
PC製造商可還有其它期望?

本文章由「滾石文化股份有限公司」授權刊登,更多內容請見本期廣告雜誌

No comments: